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活動紀實

首頁 / 活動花絮 / 活動紀實
::: :::
日期:2025-07-01
(圖七)演講活動海報

(圖七)演講活動海報

(圖一)米華健教授細緻剖析中國「漢化」話語

(圖一)米華健教授細緻剖析中國「漢化」話語

(圖二)與會來賓專注聽講

(圖二)與會來賓專注聽講

(圖三)與會師長提問討論

(圖三)與會師長提問討論

(圖四)講座圓滿結束,嘉賓合影留念

(圖四)講座圓滿結束,嘉賓合影留念

(圖五)國際事務學院連弘宜院長接待並贈禮予米教授

(圖五)國際事務學院連弘宜院長接待並贈禮予米教授

(圖六)(左起)連弘宜院長、米華健教授、魏百谷副院長合影留念

(圖六)(左起)連弘宜院長、米華健教授、魏百谷副院長合影留念

(圖七)演講活動海報
(圖一)米華健教授細緻剖析中國「漢化」話語
(圖二)與會來賓專注聽講
(圖三)與會師長提問討論
(圖四)講座圓滿結束,嘉賓合影留念
(圖五)國際事務學院連弘宜院長接待並贈禮予米教授
(圖六)(左起)連弘宜院長、米華健教授、魏百谷副院長合影留念

美國喬治城大學學者來訪 米華健教授解構「漢化」論述

 

國際事務學院歐洲聯盟研究學分學程與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於本(2025)年620日邀請國際知名新清史與新疆研究學者、現任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華許外事學院(Edmu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米華健(James Millward)蒞校專題演講:“Sinicization” discourse and the paradigmatic crisi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漢化」話語與中國史學的範式危機),並由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魏百谷主持。

米華健教授長年致力於研究中國帝國邊疆治理、民族政策。他指出,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主流學界,都普遍存在一種將中國描繪為「古老且連續的文明國家」的歷史敘事,強調其透過文化同化與和平朝貢體系,而非武力征服,來實現疆域擴張。這類說法不僅深植於中國對外政策論述之中,也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學術書寫,並與當代中國的國族建構話語密切相連。在本次講座中,米教授結合豐富史料與理論觀點,引導師生反思「漢化」作為歷史解釋框架所帶來的侷限,進而指出其在學術上所引發的範式危機,以及背後潛藏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

講座中,米教授以「Sinicization(漢化)」作為核心概念,分析這一概念如何在五種不同層面上運作:一、將非漢族自動視為最終會被漢化的對象;二、認為征服者成功之處在於「變成中國人」;三、將中國文化影響周邊國家(如韓國、越南、日本)視為文化輻射的證明;四、將中國國家機器的同化政策(例如清代或中共對少數民族的政策)視為文明化工程;五、將外來思想(如佛教、伊斯蘭、馬克思主義)轉化為「中國特色」的歷史進程。

他指出,漢化觀念不僅掩蓋了歷史的多元性與衝突,也混淆了「我們」與「他者」的界線。歷史論述中,非漢族既被視為自然而然接受中原文化的族群,同時又被標籤為「夷狄」、「蠻夷」,承載不文明與非理性的刻板印象。這種矛盾反映古代「華夷之辯」的經典論述,亦延伸至現代中國民族政策與邊疆治理的實踐。以清朝歷史為例,米教授指出,清朝由滿族所建,其服飾、制度及族群認同均非傳統漢文化,卻被後世史書視為中國正統朝代的「自然延續」。這種將帝國歷史國族化的做法,顯示現代民族主義強加「中華性」於過去的傾向。他強調:「華夷之辯真正關注的從來不是『如何對待他者』,而是『如何定義我們』。」中國歷史中的「我者」並非全然漢族,也可能包括過去被視為蠻夷的族群。

講座亦觸及新疆問題、少數民族政策與現代中國政治中的族群治理議題。米教授指出,當今中國國家政策在處理新疆與文化、宗教問題時所展現出的某些高度同化政策取向,例如強制宗教建築「中國化」與加強邊疆地區的社會控制,這些做法可被理解為「漢化」論述延伸至國家治理層面的實踐。他建議,若中國期望發展成為具有包容性的現代國家,應放下對邊疆文化差異的恐懼,可參考其他多元社會的經驗,如加拿大魁北克的治理經驗。

在問答環節中,聽眾提問當前中國是否可能同時擁有超過一個正統性,質疑中國「唯一正統論」是否仍能適用於當代現實。米教授回應指出,中國歷史上各政權長期以來皆圍繞正統地位展開爭論,這些爭論本身正顯示出「唯一中心」的概念具有歷史建構性與彈性。他進一步指出,若我們總是從單一文化中心角度理解中國與台灣的關係,便容易落入二元對立,忽視歷史與現實中豐富多樣的聲音與國族認同。對於台灣去中國化是否意味著變成「夷」的提問,米教授主張,與其執著於誰在中心、誰在邊陲,更應跳脫「華夷之辨」的視角,重新思考「中國」作為一種概念、歷史與身份的多重可能。他進一步指出,「中國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意識形態」,與其堅持中心與邊陲的二元分野,更值得探討的是「中國」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如何被多種力量與社群所理解與形塑。歷史上曾有多個政權聲稱自身是「中國」的載體,例如遼、宋等,皆表現出中國性可以被多重詮釋。

本次講座深入剖析了「漢化」論述在中國歷史書寫與國族認同建構中的關鍵作用,並揭示了這些話語背後隱含的範式危機與民族主義挑戰。米華健教授強調,面對多元歷史與族群現實,學界與政策制定者應跳脫單一中心的歷史框架,採取更包容、多維且批判性的視角來理解中國的多樣性與變遷。他呼籲學術界持續關注歷史書寫中的意識形態問題,並鼓勵公共政策反思如何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推動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國族認同與社會和諧。這對當代中國及相關區域的民族政策與歷史研究,均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講後,國際事務學院院長連弘宜亦同魏副院長於貴賓室接待米華健教授,感激米教授遠道蒞臨並帶來精彩且具反思性之演講。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華許外事學院與本校國際事務學院同為全球「國際事務專業學院協會」(APSIA)會員,期望藉由此次米教授蒞臨政大講座,開啟兩校國際事務學院在未來有更多學術合作。

back to top
回首頁 iNCCU愛政大 政治大學 國際事務學院 網站導覽